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

前言

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,其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璀璨的過程。從東晉的「人大於山,水不容泛」、唐代的「金碧山水」、五代的「全景山水」到宋代「文人畫」的萌芽、「馬一角」、「夏半邊」的廣為流傳,「元際四家」的飄逸出塵到明朝「吳門畫派」的統領畫壇,以及到了清代的循規蹈矩,陳陳相因,直到近現代的傳統山水再度興盛。

山水畫的藝術形式的變革、創新,集中表現在色調方面。就色調而言,青綠金碧創於隋唐;「水暈墨章,興乎唐代」,遂有破墨、潑墨之妙;五代兩宋以水墨為主;元代出現淺絳;明清則水墨、淺絳遠遠多於青綠。

可以說,魏晉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萌芽時期也是重要的轉折時期,士大夫參與繪畫並湧現出開宗立派之大家,顧愷之是其中的佼佼者,從他的山水傳世傑作《洛神賦圖》可以領略「像人之美得其神」的風采。在這個時期,山水畫由稚拙古樸走向一種平淡天真。

隋唐為繪畫的鼎盛時期,人物、花鳥、山水畫都趨於成熟。展子虔《游春圖》具有早期獨立山水畫的體貌,被認為是一幅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軸畫。五代兩宋繪畫進入全面的發展階段,各種題材的繪畫藝術,同時得到發展,並呈現出爭奇鬥艷的繽紛景象。山水畫中,董源、巨然和范寬、郭熙的作品,分別代表了山水畫始分南、北兩大派系時的風貌,極具典型性。「南宋四大家」李唐、劉松年、馬遠、夏圭的作品則呈現出南宋「院體」的獨創性和時代性。燕文貴的「燕家景致」也是異軍突起的典範。

宋元山水其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,元四家——黃公望、王蒙、倪瓚、吳鎮各呈風貌,特別是黃公望的藝術追求,成為元以後文人畫的典範。明代是明清山水發生而走向鼎盛的時期,明四家——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進一步強調了文人畫在中國畫壇的不可替代的地位。到了董其昌,由於「南北宗」的提倡,文人畫的地位更是到了無以倫比的地步。

清代則是中國山水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時期了。清代「四王畫派」——王時敏、王鑒、王、王原祁等的承承相襲,在講究無一筆無來處的同時,將中國山水畫的空靈銷蝕得遍體鱗傷。當然,「四僧畫家」——石濤、朱耷、弘仁、髡殘的具有叛逆和另類的繪畫風格,為強弩之末的清末畫壇注入了一股清新和活力。還有,「揚州八怪」、「金陵八家」等的標新立異,無疑是清末畫壇的一支突起的異軍,正基於此,近現代的中國山水繪畫才得以再度興盛。齊白石、黃賓虹等近現代畫家,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山水繪畫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貢獻。

具有如此深邃魅力和審美內涵的中國山水名畫,的確需要有關專家學者整理成冊,以讓熱愛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讀者和研究者能從中獲益。

《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》彙集從東晉到近現代著名山水畫家的傳世力作,數量頗豐,論析詳盡,印裝精美,在中國山水畫的編撰史上是空前的。本書力邀中國藝術研究院、中央美術學院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研究員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博士擔任編委和撰稿人,分工主持遴選作品、確定條目、編撰賞析文字、審核文字等工作。歷時數載,編纂成書。

為使此書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經得起歷史的考驗,本書編委在編輯徵稿過程中,盡可能徵集山水畫家的原始資料。同時,為了確保此書的印裝質量,本書編委不辭勞苦,足跡所至,令人驚異。編委們幾乎不遺餘力地遍訪了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博物館、美術館、圖書館等,拍攝和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貴資料和圖片。書中圖片,無論從色彩還是質感,都逼真地再現了原作的真實面貌和達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。

本書採用圖文並茂、賞鑒結合的形式,不同層次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高雅的藝術享受,瞭解各個時期山水名畫的質地、特徵、藝術風格和收藏情況。

《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》是《中國傳世名畫全集》中的第一部,以後將陸續出版《中國傳世花鳥名畫全集》和《中國傳世人物名畫全集》,以饗讀者。

當然,本書得以發行面世,離不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協助,在此,本書編委會謹對為此書提供大量幫助的支持者們表示衷心的感謝!

編纂《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》是一項龐大艱巨的探索性工作,雖然經過艱苦努力,基本達到了編撰此書的預定目的,但由於工程過於龐大,難免有不妥之處,敬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。

編委會

主編

劉人島 中國藝術研究院《美術觀察》雜誌社副社長,副研究員,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,中國文物學會書畫雕塑藝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

編委(以姓氏筆劃為序)

劉人島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,中國文物學會書畫雕塑藝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

劉興珍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,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

呂品田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,博士

李硯祖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

張曉凌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,博士生導師

鄒躍進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,博士

顧森 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,比較藝術中心主任

黃遠林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

龔產興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